[English] [French]

加拿大作曲家 雨果·拉克萊爾的新作

琵琶協奏曲 《往靈山》Concert live recording


這部作品是為中國琵琶、數字式鍵盤音樂合成器和交響樂隊首創的。靈感來自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的代表作《靈山》。全曲約35分鐘,由四個樂段組成, 描述了四個場景,分別由《靈山》中的四個章節啟發而作。


在這本當代中國小說裡,一次通過古老中國的真實冒險旅行尤如萬花筒展開在我們的眼前,是一次次生理和心理上經歷的影象和精神上的體驗。當讀這部傑作時候, 我立刻開始考慮為琵琶作一首協奏曲。同時我考慮到結合一個數字式鍵盤合成器, 因為高行健的小說《靈山》始終貫穿著一條主線 - 古老傳統與現代文明的碰撞。 在音樂表現上則展示在中國琵琶和電子合成器之間的對比 。
作曲過程注重直接表現在文學圖象, 而沒有設法去說明他們。最直接的交互作用是以形式, 因為每個交響樂的場面都是直接從原著小說中提取出來的。


- 第一個場面(第10章)

(形式來自於日本能劇: Jo Ha Kyu)

解說員在山裡, 與他周圍的大自然天人合一 (悠長的凝思前奏 Jo)
當他意識到迷失在濃霧裡,一種莫名的恐懼突然撞擊著他的心 (寧靜突然被打破, 鋒利的漸快 Ha)
他盲目在霧中奔跑, 內心被一種強烈的恐怖佔據 (最後的降雨雪場面 Kyu)

(霧)


- 第二個場面(第39章)

解說員躺在某苗家山寨附近的河岸上, 觀看求愛儀式 -即年輕未婚男女唱歌引誘他們的戀人。
然後夜幕降臨了,他被一位年輕的苗女吸引著。 但他苦澀地意識到, 對於這種充滿活力的原始文化他完全是一個老外, 是一個被監禁在現代都市生活裡的囚徒 …
他出席了壯觀的年輕貴族苗女的舞蹈,優美而充滿誘惑的舞蹈伴隨著蘆笙的節奏。
後入夜當他躺下, 他被一種可怕的悲傷和對愛的渴求從夢鄉裡召喚回來。

(愛之歌)

- 第三個場面(第66章)

解說員被小河的私語吸引, 踏著水草走向河畔。他的心情浮動; 好像在夢中看見自己走在地獄的黑河中間。沉重呼吸聲到達他的耳朵並且他逐漸看到一具年輕女屍隨著波浪漂移在陰沉沉的黑河上。

(忘之河)


- 第四個場面(第80章)

解說員在極端寒冷的天氣下登上高山上的冰川, 感到極其孤獨。在巨大寂靜空曠裡, 他聽見水晶一樣的聲音被變換成無數聲音, 歌曲, 顏色, 微粒, 和光彩。當這聲音達到最大時, 他從睡夢中被叫醒,並意識到, 錄音機播放的強度聲音信號導致他在他酣睡時做了這個夢。

(未知的透明)


關於作曲, 和以前為日本竹笛,西洋長笛和打擊樂(Jo Ha Kyu)所譜寫的作品一樣, 運用東方樂器的目的並不是僅僅為了採用富有異國情調音(聲音標度、曲調、和諧, 節奏) 。唯一只有琵琶的音色帶給作品一種東方味道, 但是樂器本身完全融入樂隊,音樂處理上也不再區分,形成統一的音樂語言。當使用傳統演奏的方式, 部份琵琶特殊技巧的演奏的方式也做了充分考慮,並採用麥克風和擴音設備,保証琵琶與樂隊音量平衡。

數字鍵盤合成器由一台計算機控制,並使用被特殊軟件產生電子的和自然的合成音響。其中很多聲音主要是自然界獲得的聲音通過改變各種各樣的參量(高度, 頻率, 聲源劑量, 過濾) 變形後, 再又鍵盤控制, 由直接位於交響樂隊之後的三台擴音器播出。控制台位於音樂廳裡,同時控制琵琶的音量。

作品將在2005年10月15日的首演,地點在蒙特利爾大學的音樂學院的克勞德香賓音樂廳裡, 交響樂部分由大學樂隊擔任,由讓法蘭索瓦·李維先生指揮。李維先生是優秀的指揮家,擔任蒙特利爾大學的樂隊和拉瓦爾交響樂隊的指揮。

謹以這部作品致琵琶演奏家劉芳女士和小說家高行健先生

- 雨果·拉克萊爾 (Hugues Leclair), 蒙特利爾, 2005 年8月

 

[首演: 蒙特利爾, 2005 年10月15 日, 8pm]

Saturday, October 15, 2005, at 8 p.m.,
Claude-Champagne Hall
220, avenue Vincent-d'Indy, Montreal
(subway station: Edouard-Montpetit)
Information : 514-343-6427

Tickets: 12 $, 10 $, free for students
ADMISSION : 514-790-1245
or at the Claude-Champagne Hall
90 minutes before the beginning in concert

[返回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