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在华音网 www.huain.com | 2004.04.06 (注)本文是在原《访谈录》的基础上, 于2006年由刘芳将回答部分进一步补充修改整理而成
刘芳:旅加华裔琵琶、古筝演奏家,在西方国家享有盛誉,被法国人誉为“琵琶皇后”,详见:www.liufangmusic.net |
|
![]() ![]() 我开始也没想过要完全走演奏的道路。只是偶尔有一些演出机会。但当地人对音乐的热情让我很感动。而且这里的音乐厅非常安静,很正规。我非常喜欢在这种环境下演奏。而且我还得到我先生的大力支持。他是科学家,但非常热爱音乐, 特便是西方古典音乐。他在德国柏林和汉堡住过七年,听过很多现场音乐会,还收集了三百来张音乐光盘。他也很喜欢我弹琴。后来他看到不少洋人很喜欢我的音乐,他就鼓励我继续搞音乐。四年前他干脆放弃自己的专业改我当经理人。他为人热情外向(与我正好相反),而且他的英,德,法语都很流利,已完全地融入西人社会。很适合这一职业。自从他开始为我工作,每年的演出日程都安排得满满的。这是在我出国前根本没有想到的。我对我目前的状况很满意,非常喜欢这里的音乐环境。而且还有机会与来自不同国家和音乐传统的音乐家合作演出。这是一个好现象。 我相信其他出国的音乐家与我有类似的看法。同时我也很想念国内,毕竟那是我们的根。无论演出有多忙,差不多每年都要回去几个星期,好好地休息一下。 ![]() |
![]() ![]() ![]() |
![]() ![]() 古筝好像不如琵琶活跃,但并不等于人们喜欢古筝的程度不及琵琶。恰恰相反,喜欢古筝的西人大有人在。我的主要乐器是琵琶,古筝是我的第二专业。就拿我的独奏音乐会来讲,一场音乐会上下场约九十分钟,分上下半场,古筝曲目最多只能占三分之一。上半场全部都是琵琶。下半场以古筝开始,琵琶结束。听众中喜欢琵琶和古筝的人都有。看哪一种乐器更受欢迎要看音乐会后琵琶和古筝唱盘的销售量。因为我只有琵琶专辑,很难看出哪一种乐器更受欢迎。可以肯定的是:但是每一场结束后都有众问我有无古筝专辑,无一场例外!他们告诉我非常喜欢古筝的音色和独特的韵味 (他们的原话是“中国味”,悠扬细腻[graceful and delicate])。希望国内外的古筝演奏家努力在西方国家多举办古筝传统音乐独奏演奏会。相信有一天古筝会走遍世界各地,并为更多的中外人士喜爱。 我的学生不多, 因为我经常不在家, 不能定时上课。在我的学生中,学古筝者明显比学琵琶的人多。多数因为琵琶入门较难。 ![]() |
![]() ![]() ![]() |
![]() ![]() 箜篌结合竖琴和古筝的特点,无疑可胜任独奏。但在传统韵味上能否赶上古筝,还很难说。传统韵味主要靠左手的推拉揉按等技巧。由于箜篌的造型特点,其左手推拉不及琵琶方便,揉按又不及古筝。因而韵味的表现力相对稍差一些。然而她的音色很漂亮,加之弦的数目多, 转调也方便,我认为将来可能会发展为与其他民乐器合作的的主要乐器之一,在这方面的潜力应该比扬琴大。 在中国音乐史上,大凡不能独奏的乐器多半会被淘汰。箜篌的失传大概与此有关。目前的情形与历史上不同了。合奏的音乐市场越来越大, 正是箜篌用武之地。可以想象,箜篌与箫笛二胡琴乃至琵琶的二重奏获三重奏一定很有味道。可惜为她作曲并不多。以箜篌绝对优美的音色和他丰富的和弦与扬琴比较,在历史上的失传或被淘汰轮到扬琴也不该轮到箜篌。箜篌的重生,一定会在将来的民乐舞台上大方光彩。 古筝转调不方便,这大大地限制了演出机会。因为西方正规的古典音乐会是不兴在台上当着观众调音的。因此要开古筝独奏音乐会,至少要带俩台古筝。就拿我自己的经历来看,让我带着俩台古筝到处飞, 每年开上百场音乐会是不大可能的。琵琶要容易的多, 我甚至可以带到飞机上而不必托运。 提到中西乐器的异同我不得不说一说我们的乐器制造方面的问题。记得在法国有一位记者在采访我的时候提到不少问题。 其中一个问题是问我在开演奏会时最担心的是什么。当我告诉他最担心的是我的琴出毛病时,他感到不可思议。琵琶有俩千多年的历史,时至今日,其制作工艺仍然与国外乐器如吉他或提琴无法相比。当有音乐家朋友自豪地告诉我,他的小提琴是某某大师制作的, 或他的吉他是在某某大师那里定做的,我很羡慕他们。我希望我也能告诉他们我的琵琶是某某大师制作的。我出国时带了俩把琵琶,不出半年,俩把全部开裂。 后来又回国另外买了俩把,也慢慢地音质变得很差,只能用来练练手指而已。而且经常跑调或弦没法调准。特便是与西洋乐队或弦乐四重奏合作,我的琵琶真是让我吃尽苦头。俩年前托熟人花了俩千美金买到了一把较好的琵琶,但到目前来看, 但仍不是十分满意。其次买到的琵琶弦多半都是不准的。要试好几根才能挑出一根好的。如此等等。 在琴的问题上, 最幸运的是弹古琴者,不管多贵,准还是能买到一把好琴。最不幸的是弹琵琶者,无论出多高的价, 好琴无处寻。 对于演奏者来说,高档琴并不仅仅在于用料是否考究, 是否用贵重木料,是否用象牙乃或加上宝石等等, 对于收藏家也许很重要,但对于做演奏的人,音准和音色才是最关心的。也就是说,制造工艺的科学化和艺术化。人人都知道第一流的演奏家是艺术家,但实际上,第一流制琴大师也是艺术家。作一个一流的艺术家除天分外必须具备俩个条件:其一, 他必须热爱他的艺术,全身心地投入;其二,他必须有科学合理的方法。我参观过世界上最著名的位于法国Mirecourt城的小提琴制作工厂,同时也是学校。 那里有好几位教授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学生。制琴师傅同时也是教授,这在国内好像没听说过。不仅如此,当地政府以及公众以这个学校为荣。进入这个城市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很大的小提琴雕塑。制琴师傅所受到的礼遇与演奏家没什么俩样。其待遇为教授。在西方教授律师和医生同属社会上层。而我们的制琴师傅能得到如何地待遇呢?难怪学做乐器的人不多。我认为我们的社会艺术太不重视了。 ![]() |
![]() ![]() 就音乐会来讲, 我更喜欢室内音乐厅的音乐会, 不喜欢用麦克风。而音乐节多数在户外, 不用麦克风是不可能的。然而由于如上形式的合作,我还是很喜欢参加每年夏季的音乐节。同时音乐节的听众远远地超过了室内音乐会的,其宣传量是后者无法相比的。 这种音乐节很有意义,一方面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轻松愉快地欣赏不同民族和不同风格的音乐的场所,同时也为音乐家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开阔眼界的机会。特别是音乐节有意安排了所谓“音乐研讨会 (workshop)”,把以前从未合作过的(甚至是从未见过面的)音乐家安排在同一舞台上,当着观众即兴合作演出。 合作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多数情况是由一位音乐家出一个主题,给出音阶或一段主旋律和节奏,然后在这个框架里即兴发挥:先由一位独奏,其他人伴奏;接着另一位独奏,其他人伴奏。所有过程都没有事先商定,音乐家必须根据音乐的进行即兴发挥自己的长处为音乐服务。 这样的即兴合作非常有意思,同时又充满了挑战性。被邀请参加这种活动的音乐家的个人技巧和水平都很高,而这样的即兴合作演出最能反映音乐家的修养和水平。如果有人故意卖弄技巧来达到“技压群雄”的目的,那一定导致相反的结果。过分小心谨慎则和不起来。因此大家都努力做到在为音乐服务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特长。 在过去的几年里, 我有幸与来自印度,阿拉伯国家,日本,越南以及不少西方音乐家合作演出。今年7月份在加拿大五个城市的音乐节上与另外俩位非常优秀的音乐家演出, 其中一位是加拿大著名的德裔小提琴演奏家奥利沃-希洛尔,另一位是出生于伊朗的打击乐高手孜亚-塔巴斯亚。在音乐研讨会上还与来自英国,法国,土耳其的音乐家合作过。 ![]() |
![]() ![]()
![]() |
![]() ![]() 在回答你的提问中,涉及到许多中西对比的地方是基于我出国前的观测和了解。虽然回去过几次,但多在家呆着休息。而国内的发展日新月异,也许情况已有所不同。故在此说明。然而信息闭塞是最大的问题。要想了解国内民乐的动向, 特别是作曲家, 包括年轻一代作曲家的发着动向,非常困难。官方网站多介绍已故的或老一辈成名的作曲家。对年轻一代没有什么介绍。好像没有“盖棺”而不能“定论”一样。其实没有必要定论,只要实事求是地介绍他们做了什么, 正在做什么就可以了。 ![]() |
![]() ![]() ![]() |
![]() ![]() 还有就是看人家会不会再次邀请他们过去演出。非常成功的演出肯定会不至一次地被邀请。 ![]() |
![]() ![]() 从网上的信息看,在国外不少民乐演奏家都很活跃。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但有时在旅途上偶尔也看到在街头地铁演奏的,能听出来他们受过专业训练。在国外街头拉琴并不是丢人的事。但我觉得很可惜,因为街头地铁很嘈杂。习惯了在这种环境演奏,万一有机会到正规的音乐厅去演奏,如何才能适应?总之,如果出国后发展很好,那是最好的。如果发展不太理想,也没有害处。可以开开眼见,了解不同文化, 对以后的发展也是有好处的。但是如果出国后把专业丢了,不再弹琴,而改做别的职业,或为街头艺人,那就不好了。主要是太可惜了。还不如呆在国内。在国内学音乐很不容易,老师太少了。回国至少会有许多学生。 对于想出国的民乐家,我想说, 如有机会出来看看, 一定不要放过。至少没有害处。但一定要消除俩个错误观念:其一:国外“到处都是黄金”, 出来就能大赚。其二:"老外"不懂中国音乐, 可以糊弄他们。 第一个错误在这里是显而易见的。西方音乐市场固然大, 但音乐家实在太多了。少数成功的音乐家是建立在一大批不很成功的音乐家上的。这一点有点残酷。比如说在同一个音乐节上,有的音乐家是音乐节的招牌人物,他们的报酬可以高出其他音乐家几倍或几十倍。多数音乐家的报酬少得可怜。我的先生对此比较了解,因为他参与几个大音乐节的部份组织工作。 第二个错误在于对音乐的错误观念。音乐没有国界。不管是哪国的音乐,能打动人心灵的就是好音乐。西方的音乐普及是有历史的。他们欣赏音乐是真正用心去听的,而不是看你如何表演。音乐会主办人要想方设法提高他的公司的声誉,所以在安排节目上是非常小心的。一场不成功的音乐会对他们有时比对音乐家还致命。因为音乐家可以一走了之。而音乐会主办人必须守着他的音乐厅,为争取下一场音乐会的观众而犯愁。如果是好音乐,他会再邀请你回来演出。并且会把你推介给他们的同行。这样你就会获得更多的演出机会。如果你的音乐不动人, 即使有了一次机会,他决不会再次邀请你(所谓一锤子买卖),而且也不会把你推荐给他的同行。因为同行们会根据他推荐的人看他的欣赏水准。洋人很在意同行的推荐,这是不同城市音乐会主办人合作的途径。一个音乐会主办人发现非常好的音乐家,他会推荐给他的同行们。其他城市的音乐会主办人同样也会向他推荐好音乐家,他们形成网络,因此,“一锤子买卖” 的音乐家多数会被淘汰 ![]() |
相关链接: 刘芳的个人网站 刘芳简历 英文采访报道1 英文采访报道2 刘芳答部分乐友问 更多的报道 音乐会日程 最新活动 ![]() |